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3, 03, v.43 20-27
赣南客家话中古精庄知章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赣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18FYY0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14ZDB103)
邮箱(Email):
DOI:
摘要:

赣南客家话中古精庄知章组的今读类型主要有三种:精、庄、知二与知三、章两分型,精、庄、知二与知三、章半混型,以及精、庄、知、章合流型。以会昌、兴国为代表的两分型方言颇具特色,其内部的不同表现形式揭示了知三、章组演变的不同层次和微观过程。半混型在赣南客家方言中占据绝对的主流,精、庄、知二与知三、章相混的不同程度非常直观地展示了精、庄、知二与知三、章由两分到合流的渐变过程。而宁都、兴国、信丰的知三、章组在历史音变的过程中又与见组三四等字的演变交叠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复杂的局面。

Abstract:

The present phonetic values of Middle Chinese(MC) Jing(精), Zhuang(庄), Zhi(知), Zhang(章) Series Initials in Gannan(赣南) Hakka dialec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Jing(精), Zhuang(庄), Zhi(知) II differ from Zhi(知) III, Zhang(章, Type 1), Jing(精), Zhuang(庄), Zhi(知)II are mixing with Zhi(知) III, Zhang(章, Type 2), and Jing(精), Zhuang(庄), Zhi(知), Zhang(章) are merged(Type 3).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re found as follows: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in Type 1 indicat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rata of Zhi(知)III, Zhang(章), especially Huichang(会昌) Type and Xingguo(兴国) Type which reveal the micro phonetic change process of Zhi(知) III, Zhang(章); what's more, Type2 dominate Gannan(赣南) Hakka dialect, its subclasses visually demonstrate the gradual process of change from Type1 to Type3;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n Xingguo(兴国) and Xinfeng(信丰) dialect,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Zhi(知) III, Zhang(章) overlapping the phonological evolution of Jian(见) series initial(level3 and level4) causes a complicated situation.

参考文献

侯小英2008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江西省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 《赣县志》,新华出版社。

李如龙1999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暨南大学出版社。

刘纶鑫1996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南昌大学学报》第4期。

刘纶鑫1999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纶鑫2001 《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

刘胜权2013 《粤北始兴客家话及其周边方言之关系》,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新华2003 《兴国境内两个客家话点的语音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泽民2004 《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万波2009 《赣语声母的历史层次研究》,商务印书馆年版。

万波、庄初升2013客家方言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及历史层次,《第九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项梦冰、曹晖2005 《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中国文史出版社。

熊燕2004 《客赣方言语音系统的历史层次》,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熊正辉1990官话方言分ts、t?的类型,《方言》第1期。

严修鸿、余颂辉2013客家话覃谈有别的存古层次,《语言科学》第3期。

阳蓉、庄初升2012南雄市坪田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及历史层次,(韶关)第六届土话平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张倩2013a江西省信丰县城的官话方言岛,《文化遗产》第5期。

张倩2013b江西信丰(铁石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长江学术》第1期。

张倩2014 《赣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倩2016赣南客家话内部的语音差异及相关问题,《语言暨语言学》第5期

张双庆、万波1996南雄(乌迳)方言音系特点,《方言》第4期。

庄初升2004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庄初升2008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划分及相关问题,《东方语言学》(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庄初升2016兴国县潋江方言t?组和t?组声母的来源及相关问题,《客家方言调查与研究:第十一届客家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据江西省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578),赣县个别村落(如大田乡的月洲坝等)说赣州话,此“赣州话”可能指的是章贡区的官话方言。关于信丰县城官话的介绍,可参看张倩(2013a)。

(2)赣县的牛栏岗、禾坪头、新屋、高桥、水口、安平、樟溪(江西省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578),以及兴国的社富乡座石村、埠头乡船田村等少数村落,和埠头村东坑小组以及均村乡部分吴姓杨姓魏姓居民说闽语;兴国良村镇、南坑乡原属永丰县,今仍通行赣语(刘新华2003:3)。

(3)“老客家话”即刘纶鑫(2001/1999/1996)所谓的“本地话”。张双庆、万波(1996),庄初升(2008/2004),项梦冰、曹晖(2005),严修鸿、余颂辉(2013)等多位学者都曾用到“老客家话”的概念。张倩(2016)认为应将“老客家话”称为“西线客家话”更为妥当。

(4)这17个县(市、区)是信丰铁石口、安远欣山、南康蓉江、赣县阳埠、大余南安、崇义横水、上犹东山、兴国潋江、于都贡江、会昌麻州、宁都田头、石城高田、瑞金象湖、龙南龙南、全南金龙、寻乌长宁、定南历市。其中信丰县铁石口镇方言为笔者母语;宁都县田头镇的字音材料由黄小平博士提供,笔者到当地补充调查。

(1)刘纶鑫(1999:91、2001:71)将于都贡江的知三、章组今读记为t?组,谢留文(1992)则记为t?组。据我们实地调查,于都贡江的知三、章今读t?组。

(2)刘纶鑫(2001:87)将全南县城厢镇和寻乌县长宁镇视为精、庄、知、章合流型。实际上根据他的记录,这两地也属精、庄、知二与知三、章半混的类型。全南城厢的例字如:绸■t??iu、丑■t??iu、周?t?iu、臭t??iu?、手■?iu、贞?t?in、陈■t??in、蒸?t?in、称t??in?(刘纶鑫2001:195)。寻乌长宁无同音字汇,刘纶鑫(2001:70)在其音系简介中说明:“古精(洪音韵)、知、庄、章四组声母都读ts、tsh、s,但在流、臻、曾、梗诸摄三等字的章组声母读t?、t?h、?。”而从声韵调表来看,寻乌长宁部分知组三等字也读t?组,如:沉■t??in(刘纶鑫2001:70)

(1)这11个方言点的t?组除寻乌长宁外,都还有来自见组三四等的字。

(2)魏际瑞(1620-1677)的《切字训》据古屋昭弘(1995、1997)考证,是反映十七世纪江西宁都客家方言读书音的音韵材料。

(3)乌迳只有ts、t?两套塞擦音、擦音声母,其中t?组还来自见组三四等。

(4)长江只有ts、t?两套塞擦音、擦音声母。

(1)全南金龙镇的通摄合口三等章组个别字的白读音保留t?的读音,如:种~崽:生孩子■t?i?。

(1)位于龙南偏远山区的汶龙镇(我们实地调查),其知三、章保留了更多t?、t??、?的读音,分布在流、深、臻、曾、梗五摄开口三等字,如:抽?t??iu、州?t?iu、臭t??iu?、手■?iu、寿?iu?、沉=陈=惩=乘=成■t??in、深?t??in、湿?it?、针=珍=真=蒸=贞?t?in、身=升=声??in、正~面t?in?。这说明相对于汶龙镇,市政府所在地龙南镇的知三、章演变速度更快,可能与受到更多普通话影响有关。

(1)在庄初升(2016)图示上稍作修改。宁都的情况与坪田稍有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宁都的见组三四等与知三、章合流后一律今读t?组,而并无读t?组的现象。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H176

引用信息:

[1]张倩.赣南客家话中古精庄知章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J].语言研究,2023,43(03):20-27.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赣南客家方言语音研究”(18FYY007);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14ZDB103)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