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系统运作的预期原理
朱斌;陆方喆;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主体对主客观世界的信念和愿望,可以影响主体的行为和决策。现实与预期一致为合预期,不一致即违预期。文章将预期视为语言运作的基本原理,区分了语言系统的三层架构,即底层认知结构、中层信息结构、表层语篇结构,由下而上是实现关系,由上而下是包含关系。文章论述了预期与合违预期在静态语言系统层构和动态言语交际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语言研究的预期理论框架,并以信息结构中的话题-述题、预设-焦点,语篇结构中的小句和超句为例,验察了预期原理的运作机制。
聚类可视化的卷轴本《玉篇》韵类分合特征研究
姜永超;可视化方法有助于卷轴本《玉篇》韵类分合特征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参照法确定韵类分合和分合格局。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中某些当分的韵类,可以合;某些韵类的分合或与某种观点一致,或与已有结论均不同;具有相承关系的平声韵与入声韵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韵类分合特征,平入亲疏性与韵类分合格局或全同,或全不同,或部分相同,或亲疏性相同而分合格局不同,或亲疏性不同而分合格局相同;大多数重纽韵可合,或重纽BCD类有别,或独立,或与其他韵合为新韵类,大多数具有平入相承的重纽韵其亲疏与分合格局不一致。此外,这些亲疏与分合格局与《慧琳音义》相同的少,差异多,说明两书所代表的音系在分合格局与亲疏相关性上有较大变化。
中原官话连上变调的历史层次及影响
肖能萍;根据中原官话159个方言点的连读变调材料,官话区曾经存在上声相连前字变阴平(A型)和前字变阳平(B型)两条规则。它们最初分别是关中方音和汴洛方音的变调模式。A型连上变调出现的时间稍早,大约在晚唐五代至北宋时出现,后被口语雅言吸收,以长安为中心影响秦晋方言;B型连上变调大约在北宋中期出现,辽宋金时期以汴洛为中心通过口语雅言和读书音辐射东部官话区。
中心区域与辐射扩散——中古音与现代方言的语言距离和地理距离视角
黄玮;冉启斌;王天恒;文章以高本汉、王力、李方桂、董同龢、周法高、郑张尚芳、潘悟云、白一平-沙加尔等8家中古拟音以及516个现代汉语方言点为对象,采用ASJP模式的语言距离计算方法和DD0.25地理距离计算方法,分析了汉语中古音与现代汉语方言的语言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西安、洛阳和南京三地中,南京最有可能是汉语中古音使用的中心区域,同时中古音的中心区域也很可能包括洛阳。中古音与方言的语言距离和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官话在这种负相关关系中产生干扰作用,产生干扰作用的还有晋语和赣语;而与南京地理距离最大、语言距离最小的典型代表是平话。
新发现手抄本《渡江书》音系研究
叶荧光;文章介绍薛本《渡江书》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资料,着重考察描写薛本的声韵调系统。确认《渡江书》是《雅俗通十五音》《增补汇音》系列韵书;其音韵系统源于《雅俗通十五音》,当属漳腔无疑。
西部壮语多功能语素?a:i2
吕嵩崧;西部壮语具有“‘遭受’义→被动标记”多项意义和功能的语素?a:i2是汉语借词“捱”,与广西部分汉语方言“捱”的功能高度一致。?a:i2的借入,使西部壮语中“‘遭受’义→被动标记”多功能语素发生更替,并影响了某些词项的演变过程及语义演变。
“那么”的话语标记功能
刘晨阳;文章对互动交际中的“那么”加以考察,发现自然会话中的“那么”除了具有传统的代词、连词功能之外,还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可选择性、连接性等典型特征,能够充当话语标记,其基本功能是提请听话人关注后续话语内容,具体表现为:承递信息,说话人在同一子话题内通过“那么”提示对方后续话语是即将引入的焦点信息;转换话题,顺延先行话题并激活新的话题,实现相关子话题间的衔接转换;延续话轮,填补说话人的思维空白并保持话语权,同时提示对方持续关注新内容。话语标记“那么”由连接条件复句的连词语法化产生,会话行为的互动属性、自然口语中的高频使用及句法位置的不断外移等因素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递进关联标记“进一步”及其相关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
金鑫;张润莲;汉语有标复句常通过关联词来连接分句标示关系,同时还有一些关联标记也有类似作用,如表示递进关系的“进一步(说)”。我们对现代汉语中“进一步”及相关结构的不同用法进行分析,同时也从历时层面探究“进一步”从动宾短语演变为表示递进关联标记的过程与动因,核心动词“进”的语义俯瞰,“进一步”从具体的肢体行为动作义隐喻到抽象的进展、发展义的变化,这些都是“进一步”产生递进关联功能的重要动因。“进一步”与“退一步”常常对举共现,这对“进一步”的递进义以及“退一步”的让步义起到突显强化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词汇研究——以COVID-19网络谣言为例
陈鹏冰;文章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总结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的词汇特点,并以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中高频词汇的选用原因,并基于此利用计算机对网络谣言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以期实现由被动治谣到主动防谣、控谣的舆情监管角色转变。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张谊生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确定副词性质与范围的依据、标准及其分类层级系统。
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张伯江“把”字句的“变换观”常会使我们忽略掉一些句式自身的重要特点,而句式语义不是完全能从组成成分及已有句式的语义自然推导出来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取简单给“把”字句里的成分贴上“施事”“受事”一类标签的做法,而研究句式赋予了这些成分以什么样的角色。本文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主要特征测试并得出了现代汉语“把”字句里“把”字宾语的“自立性”“位移性”和句子主语“使因性”特点,并从说话人视点的区分解释了“责任者”语义的来历。文章认为,句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其间各个组成成分的次序、远近、多寡都是造成句式整体意义的重要因素,文中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顺序原则”“相邻原则”和“数量原则”说明“把”字句个别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显示“把握整体”这种方法更广的解释力。
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
张谊生本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归属、范围、分类进行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确定副词性质与范围的依据、标准及其分类层级系统。
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
张伯江“把”字句的“变换观”常会使我们忽略掉一些句式自身的重要特点,而句式语义不是完全能从组成成分及已有句式的语义自然推导出来的。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不取简单给“把”字句里的成分贴上“施事”“受事”一类标签的做法,而研究句式赋予了这些成分以什么样的角色。本文用“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主要特征测试并得出了现代汉语“把”字句里“把”字宾语的“自立性”“位移性”和句子主语“使因性”特点,并从说话人视点的区分解释了“责任者”语义的来历。文章认为,句式是一个完整的认知图式,其间各个组成成分的次序、远近、多寡都是造成句式整体意义的重要因素,文中借助认知心理学的“顺序原则”“相邻原则”和“数量原则”说明“把”字句个别特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显示“把握整体”这种方法更广的解释力。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
邢福义本文讨论“很淑女”之类带有特殊性的“很+名词”的说法。文章把香港作家和大陆作家笔下出现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讨论问题。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发表笔者的见解。文章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摆出一些事实;第二部分进行语言背景的思考;第三部分进行文化背景的思考;第四部分归结全文的基本意思
